初中学习: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三维目标
1. 1.1 教学电荷三维目标及其守恒定律 (一)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了解电量的概念。 2. 了解摩擦起电。 要知道摩擦电不会产生电荷,而是使物体中和。 正负电荷的分离 3.认识静电感应现象。 要知道静电感应不会产生电荷,而是将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了解电荷守恒定律。 5. 了解什么是元素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两种收费的本质。 2、通过对原子核结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并不产生电荷,而是将物体内的电荷分开,但与外界没有联系。 电荷代数和不变的电荷交换系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训练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带电物体的本质。 要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
2、恒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过一些关于电的知识。 我们先回顾一下初中学到的内容: 1、一般物体是不收费的。 如何使物体带电?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许多物体都具有摩擦后吸引光和小物体的特性。 我们说它们带有电荷。 2. 自然界中有多少种电荷? 他们的名字是谁命名的? 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 它们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命名的。 他称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该电荷称为负电荷。 3.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 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 1. 充电 1. 物体带电。 许多物体都具有摩擦后吸引光和小物体的特性。
3、我们就说它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表示为正数(2)、负电荷电荷电荷: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上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同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 二、起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 总数等于原子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分布中心(常称为电荷中心)重合。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所谓不带电),通常是电离的。 远离原子核的电子是弱束缚的。 当原子因某种原因(如摩擦、受热、化学变化等)而丢失时
4. 当电子被移除时,原子看起来是“带正电”的,而当它获得电子时,它看起来是“带负电的”。 因此,物体的充电过程本质上就是获得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如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的充电。 正电荷本质上是由于两者之间的摩擦,构成玻璃棒的原子上的许多电子转移到丝上,导致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而丝获得电子而带正电。变成带负电 (1)本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结合电子的能力不同。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获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2) 规则: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带相同电荷和不同电荷。 金属导体模型介绍,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如下图所示:在金属中,排列的正离子只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而带负电的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 我们称它们为自由电子,带正电
5、因为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金属可以导电。 【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相互接触的不同物体A、B(见图1.11)。 可以看到A和B上的金属箔是张开的,说明A和B都是贴着的。 如果首先去除电荷 C电荷及其守恒定律,A 和 B 上的金属箔将闭合。 如果先将A和B分开,然后去掉C,可以看到A和B仍然带有电荷; 如果A和B再次接触,它们就不再带电。 这意味着A和B分离后,它们携带相同数量的不同电荷。 当它们再次接触后,相同数量的不同电荷被中和。 当带电物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或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会向带电物体靠近或远离带电物体运动,从而使导体靠近带电物体的一端具有不同的电荷密度。电荷,远离带电物体的一端带相同电荷。 这种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2、感应充电: (1)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物体。
6、体,能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2)感应充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称为感应充电。 (3)本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的作用下,在导体内部发生转移。 (4)规则:近端携带不同类型的电荷,远端携带相同类型的电荷。 (几乎不同,相差甚远)除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之外,还有一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那就是接触起电。 3、接触充电 (1)接触充电:当带电体与不带电体接触时,一部分电荷总会从带电体跑到不带电体上,使其也成为带电体。 。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是电荷重新分布的过程。 (2)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不变。例:两个相同的金属球A、B。A带电Q,B不带电。 如果A和B接触然后分开,A球和B球的电荷状态如何?
7. 喜欢? (3)电荷分布原理(同质金属球):当两个带相同电荷的导体接触时,电荷会重新分布。 如果两个相同的带电导体不受外界影响,它们接触后就会分离。 原始电荷的总和均匀分布在两个带不同电荷的导体之间。 接触后,正负电荷先被中和,然后剩余电荷重新分布; 如果两个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余电荷均匀分布。 通过刚才对三种带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这三种方式最终都能让物体带点。 它们会产生电荷吗? 方法 本质 总电荷 电的常见本质 1. 摩擦起电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保持不变。 无论何种起电方式,本质都是电荷转移,而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电荷不会产生或消失 2 感应充电 电荷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8. 不变量 3 接触带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不变量 2. 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转向另一部分,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始终保持不变。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荷? 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素电荷? 哪位物理学家首先测量了它? 所有带电物体的电荷和元素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 3. Behoe是什么?3. 单质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 (1)符号:Q或q (2)单位:库仑 (3)符号:C 2.单质电荷:最小的电荷量称为单质电荷,即电子或质子所携带的电荷量,用e(1)表示,e=1.6010-19C,由美国物理学家
9、通过科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测得。 (2)电荷不连续性:所有带电物体的电荷要么等于e,要么等于e的整数倍。 电荷量是一个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比电荷: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电子的比电荷C/[黑板设计] 1、电荷 1、物体带电。 许多物体经过摩擦后都具有吸引光和小物体的特性。 我们说它有2种电荷(由富兰克林命名)(1)。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2)表示。 负电荷:与毛皮摩擦的橡皮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电荷相互吸引。2. 起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结合电子的能力不同 (2)本质:电
10.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获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3) 规则: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等量的不同电荷。 2.感应充电: (1)静电感应:通过使电荷靠近不带电的异物而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2)感应充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称为感应充电(3)原因:带电体对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的吸引或排斥。 (4)本质:电荷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5)规则:近端携带不同类型的电荷,远端携带相同类型的电荷。 (几乎不同,相差甚远) 3、接触起电 (1)接触起电:当带电体与不带电体接触时,总会有一部分电荷从带电体流向不带电体,使得它也成为带电体。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是电荷重新分布的过程。 (2)
11、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3)电荷分布原理(同质金属球):当两个带相同电荷的导体接触时,电荷会重新分布。 如果两个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分开,电荷将重新分布。 原始电荷的总和均匀分布在两个带不同电荷的导体之间。 接触后,正负电荷先被中和,然后剩余电荷重新分布; 如果两个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余电荷均匀分布。 2、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个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另一种表达方式: a 和 外界不存在电荷交换系统,电荷的代数和始终保持不变。 3. 元素电荷 1. 电荷量: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 (1) 符号:Q 或 q (2) 单位:库仑 (3) 符号:C 2. 元素电荷:最小的电荷量称为元素电荷电荷,是电子或质子所携带的电荷量,用e(1) e=1.6010-19C表示,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测得。 (2)电荷不连续性:所有带电物体的电荷要么等于e,要么等于e的整数倍。 电荷量是一个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比电荷:电荷量q与其质量mq/m的比值,电子的比电荷C/
大家都在看

高中数理化难在哪?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初中学习: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三维目标

天津高三补习费用-高中政治大题答题技巧有什么

宝剑锋从 白描物理与天文系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直博二年级

清华北大人大鹅腿阿姨之争:半小时200只被抢光

一个月补课费竟高达2万元!沪上补习机构“门庭若市”

扎根戈壁十余载好男儿“强国先锋”

高考祝福语励志语录大全你有看过吗?

主语 (英语学习)考研英语基础知识:结构分析及应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