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小年是哪一天?南北方小年夜为何只差一天?
2019年的小年是什么时候?2019年1月28日,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人的小年,而腊月二十四是南方人的小年。为什么南北方的小年只差一天呢?小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年夜的由来和传说,那么过小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
小年夜节的由来与传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歇灶、节灶、灶王节、节灶节。 日期各地不同,有的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古时有“官三日过小年,民四日过小年,船夫五日过小年”的传统,即官二十三过小年,民二十四过小年,船夫二十五过小年)。在南宋以前为政治中心,受官场影响较大的北方,多在二十三过小年;反之南方距政治中心较远,便在二十四过小年;而鄱阳湖等湖泊沿岸居民则保留着船夫的传统,将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日。”无论哪一天过小年,都是以腊月二十五为准。在中国,除旧迎新、迎新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是一样的。”(四川、贵州等地部分地区以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小年),山东部分地区以腊月二十二过小年,人们把小年作为新年的开始。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日都要到坤宁宫祭祀诸神。为了省钱,皇帝们也祭祀灶神。后来,皇室贵族也纷纷效仿,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从此,官民开始在不同的日子过小年了。
小年是民间祭拜灶神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中的善恶,以便玉皇大帝赏罚。祭拜灶神时要用火将关东糖化开,涂在灶神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了。“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神”,所以祭拜灶神仅限于男性。由于中国人基本以米食为主,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人吃面包,可以一次烤很多,保存起来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物”(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最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法吃饭。 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需要一个面包烤炉就够了,但在中国,每家每户都必须有一个炉子。
由于家家户户都有灶台,所以民间就流传着玉皇大帝在每家每户都派了一位督工——灶神(四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来监督检查一年来一家人的行为。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都会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会根据汇报的结果来决定来年是奖赏还是惩罚这个家庭。到了第二年,灶神还会回来继续监督这个家庭的行为。灶神节其实就是每个家庭送灶神上天的日子。
具体操作方法:由于家家户户通常在灶台附近贴灶神像,有时还贴灶神夫人像,但经过一年的烟火熏天,像已陈旧发黑,应将旧像撤去,用稻草为灶神做一匹草马。为使他“向神明说好话,带好运回宫”,就要贿赂他,用粘糖瓜或糕饼贴在他嘴上,让他“嘴甜”,只说好话,然后与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叫“辞灶”。过完年,再买一张新像,请灶神重新贴上去。在这几天里,没有灶神的监督,大多数人都会暴饮暴食,群赌纵欲,放纵自己做一些平时认为不该犯的小错。
灶神节其实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体现,表现出普通百姓对皇帝及其下级官员的畏惧,以及贿赂基层官员的风气。所谓“上瞒下不瞒”,就是只要你身边最亲近的官员受贿,皇帝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稍有违法,就能逃脱惩罚。
包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人们进入迎接新年的准备阶段,精神上也开始放松。
除夕习俗
“小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春节习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天,一般会通过进行一些流传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神、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的庆祝活动圆满结束。
祭祀灶神的习俗,自秦汉甚至更早已有记载。《后汉书·尹氏传》载:“宣帝时,尹子方极孝仁,十二月初日,烹灶,灶神现,子方拜二拜受贺。其家有黄羊,便祭祀灶神,祭祀之后,顿时富贵无比。”祭灶神即是祭祀灶神,所以小年又叫灶神节、拜灶神、灶神节等。到了唐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日子便成为传统,定在腊月二十四。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逐渐被“人化”。相传灶神原是天上的一颗星辰,因犯了过失,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成为“东灶神”。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灶台中央,记录着人们的生活起居、行为举止。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神都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本家的善恶,以便玉皇大帝予以奖赏或惩罚。因此,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都要祭祀灶神,送灶神上天。祭祀灶神时,灶神的塑像一般都贴在灶台旁面向风箱的墙壁上。 两边对联多为“对天说好话,保天下平安”,下联也写为“回宫带来好运”,横联为“一家之主”。灶神像前的桌子上摆放着糖果、水、豆子、干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神升天。祭祀灶神时,用融化的关东糖封住灶神的嘴,防止他说玉皇大帝的坏话。这也是为了使灶神的嘴变甜,只说好话。最后,灶神的像被烧毁小年夜是哪天,这叫“升天”。人们一边烧,一边叩头祈祷。
扫年很好理解,就是大扫除。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扫地、擦窗、洗衣服、刷锅洗碗,彻底打扫,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也意味着不让灶神带走污垢,把旧年遇到的不快一扫而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灶台难求,祭祀灶王爷的习俗也逐渐简化。如今,小年期间“祭祀灶王爷”的仪式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扫地”、“吃糖”等相对简单的习俗。“过小年”也被赋予了祈求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为何南北方的小新年会相差一天呢?
在历法上,通常把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称为小年,其原因是南北方的小年相差一天,北方人以二十三为小年,南方人则晚一天。
小年最初并不分两天,唐宋时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代有所改变。有说自雍正年间起,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到坤宁宫祭祀诸神,即向天地诸神汇报工作情况。为了省钱,皇帝也祭祀灶神。 后来,皇家与贝勒族也纷纷效仿,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并逐渐形成了“官员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普通百姓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湖海沿岸居民则跟随船夫于腊月二十五祭祀灶神”的习俗。
后来,在受官场影响较大的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在农历二十三这天祭拜灶神,而在南方,仍沿袭着旧俗。
小年夜其实应该叫“小除夕”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过小年的习俗,人们常把小年的晚上称为“小年三十”。在上海,虽然上海人也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祭拜灶神、扫除尘土,但上海人并不过“小年三十”,而是更注重除夕的前一天,也叫“小年三十”。这给很多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日子叫“小年三十”?上海的日子为什么这么奇怪?
其实上海人说的“小除夕”,并不是指“小年三十”那晚,而是指“小”除夕,与“大年三十”相对,并不是节日。换言之,叫“小除夕”更容易理解,意思是欢度新年的高潮已经到来。
小年夜这天,上海人一般在家摆酒宴,与家人团聚,也就是吃“小年夜饭”。人们互相拜访,互称“辞旧岁”。这天前后,老弄堂开始热闹起来——比如“梆梆梆”的大扫除,不用的东西这时候扔掉,大人叫孩子倒垃圾时,记得边倒边说“霉运出去了”。因为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所以只能在初四扫。但要从门口扫到屋内,扫完垃圾不能扔,要对自己说“好运来了”。
如今,重视过小年夜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及台湾部分地区。风俗之所以有别,并非“不同”,而是文化传承上的差异。但无论哪一天是小年夜,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致的。
大家都在看

考试不仅是学生的考验,也是家长教育理念的体现

2019 年小年是哪一天?南北方小年夜为何只差一天?

高考各科分数 安徽省 2024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公布,3+1+2 模式详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吃糖瓜,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国家体育节拟设 8 月 8 日,学校体育课开设成热议话题

孩子给家长打分:杭州一中学创新家庭教育评价方式

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及志愿填报指南

2024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通知:全国统考时间安排及相关规定

中国人过小年:南方北方不在同一天,年味儿渐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