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传统评价与应用
《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史书,相传是孔子所作。
由于孔子在记述历史时带有含蓄的赞扬和批评,所以,他在写作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但是,他通过详细的描述、修辞技巧(如词汇的选择)、材料的选取,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观点。
这种做法就叫“婉转深奥的言辞”、“春秋文体”或“春秋编纂”。
传统评估
面对礼乐崩坏的局面,孔子希望重塑西周礼乐制度。
因此《春秋》强调:“谨防言贵人、亲属、圣人。”
于是晋文公召周王参加建土之会,《春秋》记载为“天王(天子)猎(巡)于河阳”;
大臣杀君、子杀父,《春秋》则记为“弑君”或“弑父”,杀奸臣则记为“处死”。
《春秋》中,孔子称郑庄公为“郑公”,并将其爵位由“公”降为“公”,以表达对郑庄公谋害兄弟行为的批评。
儒家认为“孔子完成《春秋》,叛臣小人皆惧”。
可见,《春秋》的文风既表达了儒家对礼乐秩序的崇尚,又体现了儒家对史书道德评判和教育功能的重视,因此《春秋》“惩恶扬善”的文风受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推崇。
现代评价
但梁启超却认为,《春秋》“仅可当经读,不可当史读”,认为用修正主义的方法去修正内涵深奥的《春秋》,“必乱史实,惑后人,其义亦晦涩难懂”。
台湾著名学者殷海光在《论认识的独立性》一文中,揭示了“春秋体”不仅在史书写作中,而且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孔子作《春秋》,其一言一语的褒贬,都是为了让后世的‘叛臣叛徒’感到恐惧。这并不是为了过去的事情而写史,而是为了用历史来彰显他的‘正’‘反’等价值观。既然这些价值观已经成为主导和控制的角色什么是春秋笔法,他为了凸显这些价值观,不惜改变事实的叙述……这就是价值主观主义。在价值主观主义的支配下,随着艺术的欣赏、情感的满足,认识功能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价值迷’和‘事实盲’。”
编辑
您对于“春秋文体”有何看法?
大家都在看

2023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时间及通知书发放时间,你知道吗?

孔子春秋: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传统评价与应用

破折号的用法及其作用解析——让你轻松掌握破折号的奥秘

圆周率:数学常数的历史、应用与重要性

江苏网友寒假作业帖子引读音狂欢,专家解读说服读音纷争

2020 年研究生报名及考试时间汇总

屋顶圆球装饰:绿色能源装置,改善空气流通,提升生活质量

了解春秋笔法:文字简短精练,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江苏彭先生论坛讨论寒假作业易错词读音,引发网友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