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人数及录取情况分析 chanong 编辑说 2016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开始了大幅增长,从2015年的164.9万人上涨到2023年的474万人,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仅2022年一年,考研人数就暴增80 大家好,关于2022年考研人数及录取情况分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2016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开始了大幅增长,从2015年的164.9万人上涨到2023年的474万人,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仅2022年一年,考研人数就暴增80万人。在这一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连续两年的显著下降引人瞩目。 历史上,2014与201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也曾在此前连续增长6年后,出现了连续两次的下降。但与上一轮的略微下调不同,最近两年,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 也许未来考研人数还会反弹增长,但是,像过去5年那种高速增长的趋势大概率不可能再现了,这意味着曾经疯狂考研的历史阶段终于告一段落。 为何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笔者认为,首先,是学生们的选择回归理性,把前些年的泡沫挤出去了。 在最近几年不断壮大的考研大军中,显然不排除一些人带有盲目的成分。他们面临就业压力,又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便试图将读研作为暂时的避风港。但伴随报名人数的飞涨,缺考率也在显著增长。曾有媒体报道,个别考场缺考率高达25%。2024年的报名人数下降,就说明盲从的水分开始被挤出,2025年则在继续挤。一些没想清楚的或者说盲从的人放弃了。 泡沫挤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们开始认识到读研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近年来,国家根据战略需要,持续推进研究生规模扩张。伴随研究生规模的显著增长,研究生的稀缺性已经完全改变。2023年起,北京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首次超越本科生。但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好了吗?这显然不是一种必然关系。事实上,“本研倒挂”已不仅是哪一所高校的现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所高校在校研究生数超过本科生。 未来,国内研究生会越来越多,稀缺性还在不断降低,想依靠研究生的稀缺性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不现实、不确定。花上3年时间,还有金钱,最后未必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投资收益风险让一些人幡然醒悟,于是放弃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公,仍然在持续增长中。显然,考研对于未来就业仍然是不确定的,但考公与就业的关系却是确定的,于是考公热仍然在持续,高烧不退。 其次,和专硕占比提高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2020年起,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进行了系列改革,其中学术研究逐渐以博士阶段为主,硕士逐渐转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明确提出两点:1.未来新增硕士点原则上都是专业学位硕士(即专硕);2.提高专硕占比到60%。因此,虽然研究生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但硕士的增量主要是专硕。 专硕与学硕的定位不同,学硕实际上不需要个人承担太多经济负担,但专硕则不同,一些学校的专硕学费相对较高。同时,目前就业中,仍有一些用人单位对专硕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些因素,尤其是经济门槛,开始让大家计算投入产出,让考研的吸引力下降。 再次,名校报考出现瓶颈,带领作用下滑。 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是以“双一流”为代表的名校,也是报考的核心。近年考研报名人数虽然增长,但近3年著名高校的报名人数却呈现持平甚至下降,增长以报考“双非”(即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院校的这部分考生为主。 从本质上讲,有能力考上名校的学生是有限的。当然,这也与著名高校逐渐减少学硕培养规模,更多把学术研究转向博士阶段有关。而专硕虽然在增长,但因为前述原因,其吸引力也不足够。 还有一个背景因素,是新一代人更在意生活的质量,而不简单是奋斗。 “00后”这代人不同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位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的研究生纠结于两个工作的选择,一份年薪30多万元,一份年薪10万元,纠结的理由是担心30万元年薪的工作需要加班。 当下的一些年轻人,追求的不再是努力奋斗,不再是伟大的成就,而是自己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没有压力的生活。从这一点讲,考研的人数下降也是正常现象。 此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格管控也让一些人知难而退。 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大学混4年大概率会有一个本科文凭,但研究生培养,是探索未知,并不适合一些学生,尤其伴随对研究生质量控制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了延期毕业现象。 也就是说,考上了,未必能顺利毕业。不断增加的延期与无法完成研究生学业的个案起到了示范效应,也导致一些同学望而却步。 还有很多人提到:推免生越来越多,挤压影响了常规招生录取的空间,也导致大家放弃报考。 据我所知,虽然推免生受到多数高校的欢迎,伴随研究生总招生量的增长,推免生数量也在增长,但推免生的占比在最近十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同时,教育部对高校招收推免生,一直有一个50%的限额,即推免生占比不能超过总招生量的50%。 另外,推免生占比较高的也都是著名高校,而这些高校的推免主流也逐步转向直博,即博士招生为主,原则上并不影响硕士阶段的招生。 有人担心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张,即招生量在增长,但报名人数减少,是否会影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报名人数的减少,主要是挤出了水分,或者说排除了抱着其他目的的考生。挤出水分后,真心热爱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需要追求的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不是凑数。事实上,2024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下降,但完成考试的人数在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考研热的高烧终于逐渐消退,这是一种进步,对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是好事情。(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 陈志文 责编 钱炜 474万人今天考研:报名人数是6年前两倍多,多次考研成功率持续下降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今天(24日)开考。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持续增长。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 474万的报考人数再次创历史新高。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历年报考数据发现,从2017至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2023年相比2017年,6年间报考人数增加了273万人,增长了1.36倍。 不过,相比2022年,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幅有所放缓,报名人数比2022年增加17万人,增幅3.7%。从公布考研报名人数的省份来看,一些省份增长较快,比如广西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9万人,比去年增加1.1万人,同比增长13.9%,考生规模连续多年大幅增长;2023年,湖南省考研总人数为18.09万人,比去年增加1.32万人,增长7.87%;今年安徽省共23.2080万名考生参考,比2022年研考报名人数增加1.5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长7%。与此同时,东北的辽宁和黑龙江出现微跌。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伴随着考研热,高校报名人数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不同高校表现不一。总体上看,一流大学报名数增长乏力,而“双非”院校异军突起。例如,2023年报考云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9486人,比2022年的报考人数增加了3385人。2023年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5000人大关,达到5087人,比2022年增加1441人,增长39.52%。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一流大学的保研率较高,留给统考生的名额相对比较有限,竞争很激烈。很多考生为了提升考研成功率,会选择报考一些“双非”院校,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情况下,次优的选择也不错。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考研“二战”比例持续上升》报告(下称“报告”)显示,麦可思通过对本科院校毕业生中正在读研群体的深度调研发现,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其选择读研的主因。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读研群体因就业前景好选择深造的比例(55%)相比2019届上升3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院校正在读研的毕业生,因为想去更好的大学(43%)和想改变专业(10%)而选择读研的比例,相比2019届分别下降8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 报告分析,本科生读研很大比例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学历提升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究竟如何?麦可思数据显示,学历提升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和就业感受。 通过对2016届本科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与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对比发现,有过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1099元)比学历未提升人群(10256元)高843元。其中,在“双一流”院校中学历提升带来的影响更大,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3709元)比未提升人群(12737元)高972元;地方本科院校中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0577元)比未提升人群(9759元)高818元。 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大四的小陈说,现在同学们都报名考研,主要还是因为就业压力大,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比如,现在很多稍好一点的岗位都要求研究生了。 麦可思数据还显示,激烈的竞争已使得应届本科毕业生首次考研失利的情况增加,二次考研群体不断扩大。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准备考研(不就业,脱产备考)的比例为6.1%;其中,二次考研的比例达到4.9%,较前两届同期(2019届3.4%,2020届4.3%)有所上升。 进一步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次考研比例相对较高,且相比“双一流”院校上升更快,地方本科院校2021届毕业生二次考研比例达到5.0%,比2019届同期(3.5%)高了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多次考研的成功率也在持续下降。麦可思通过对2016~2018届本科毕业后脱产考研群体的持续跟踪调研发现,毕业三年内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从2015届的55.4%下降至2018届的43.1%,下降了12.3个百分点。 用户评论 良人凉人 我想知道今年考研人数具体有多少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蹂躏少女 2022考研竞争真的越来越激烈了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希望录取率能提高一点,这样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墨断笺み 报名截止日期要留意一下啊,千万别错过时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绝版女子 感觉很多人都选择了复读,明年考研人数估计会更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考研是一个艰难的旅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2022年的考研经验总结分享一下吗?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我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感觉好紧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眷恋 有哪些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发布了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考研的新闻,都让我感觉压力很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希望自己能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珠穆郎马疯@ 想了解一下不同的专业竞争情况怎么样?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都打算在2022年参加考研?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里缺他 考研备考需要哪些参考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关于考研,感觉有什么建议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考研政策的信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冷低能儿 准备考研的小伙伴们加油努力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2022年考研形势不容乐观,大家要好好加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已麻木i 考研是一场自我挑战,相信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考研的成功案例分享。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快速报名 学生姓名 意向学校 意向专业 联系方式 请输入正确的电话号码 或许你还想看: 2022年考研人数及录取情况分析 在职研究生入学资格及要求详解 中南大学考研专业信息一览:详细考试科目及录取分数分析 点赞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收录的学校、专业及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信息展示,不作为择校或选择专业的建议,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上一篇 在职研究生入学资格及要求详解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大家都在看 2022年考研人数及录取情况分析 2016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开始了大幅增长,从2015年的164.9万人上涨到2023年的474万人,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仅2022年一年,考研人数就暴增80 艺考知识 2025-07-05 在职研究生入学资格及要求详解 一、报名条件1、同等学力申硕该形式可以免试入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均可报名。注:本科学位满3年可以报名申硕考试。2、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管理专业:大专毕业后有5年及以 艺考知识 2025-07-05 中南大学考研专业信息一览:详细考试科目及录取分数分析 一、学校专业简介中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教育bu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数学专业是中南大 艺考知识 2025-07-05 四川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推荐:适合女生的热门专业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办学质量值得信赖。那么,2025年四川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有哪些信 艺考知识 2025-07-05 2023年考研调剂时间表:4月6日启动,2021年调剂季回顾 网上调剂,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考生申请调剂前,请认真阅读《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了解调剂相关政策。符合政策规定调剂基本条件的考生均可参加 艺考知识 2025-07-05 2024年考研国家线公布及过线人数统计 2025考研国家线发布!初试成绩今起可查31省份考研初试查分时间速览。制表:王蕾考生可申请成绩复核据各地考试院发布的通告,考生如对初试成绩有异议,可于规定时间内 艺考知识 2025-07-05 华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指南与解析 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01招生简介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 艺考知识 2025-07-05 上海人眼中同济大学的地位及上海话称呼揭秘 在强校如林的上海,同济大学凭借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强劲的办学实力,牢牢占据着上海第三高校的宝座。尽管面临着像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大学和新贵上海科大的冲击,但短时 艺考知识 2025-07-05 历届研究生入学分数线概览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不含体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不含工学照顾专业)农学医学(不含中医照顾类专业)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体育学工学照顾专业力学[0801]、冶金 艺考知识 2025-07-05 华北电力大学:是否属于顶级211?非985高校,其优势与特点解析 国家电网总部及各省市的分公司,每年都会招聘数万名高校毕业生,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出巨大贡献。从以往统计的数据来看,国家电网招聘的要求还是很高。主要是在原国家 艺考知识 2025-07-05